首页 >> 八步历史 >> 正文

八步区抗战老兵赵学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09-05   来源:组织部 总商会   作者:廖海燕 赵广宁   浏览次数:
  赵学山,于1926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府北门口东村。1941年以前在邯郸涉县偏店村参加抗日武装民兵,1941年元月在邯郸涉县偏店村加入刘伯承领导的八路军129师,1942—1945年在延安十八集团军总后勤部警卫连任战士,1945—1946年任十八集团军总后勤部军务库保管员,1946—1950年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政委谭政的警卫员,1950年9月南下到武汉借调地方,1950—1953年转业在广西富川县工作,1953—1955年在广西省委党校学习,1955年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贺县光明化工厂、水泥厂、供销社、交通局工作,1983年5月在交通局副局长岗位离休。
  赵老原来姓蒋,因年幼家境贫寒,为了活命,2岁多就被父母送给了一户姓赵的人家,改名叫赵学山。少年时期的赵老亲眼目睹日本鬼子在村里烧杀掠抢。1941年1月,赵老和村里幸存下来的10余位年轻人在太行山麓县扁店村加入了刘伯承领导的八路军129师,那一年,赵老15岁。参军后经历了几次打击日本鬼子的战斗,最为惨烈的一次是1941年发生在山西汾河边之战。当时,赵学山所在部队接到了保卫延安的命令后立刻整装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经过日本鬼子几条封锁线,一路急行军,经常一天一夜行走一百多公里路程。由于走得太快,有的战士口鼻出血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战士们都陷在汾河边的淤泥中难以脱身。因走漏风声,日本鬼子包围上来,一时间手榴弹爆炸声、枪声、喊声响成一片,许多同志中弹倒下,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汾河。剩下三十多人在排长的带领下渡过了汾河的突围。战士们跑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拂晓发现还是在汾河边。大家又饿了累,并到远处一个村庄找吃的。由于人多目标大,又再次遭到日本鬼子突围。大家只好分散撤离冒险渡河,赵学山三人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历经艰难万险终于找到了部队。
  经过数百里路的行军,战士们的两腿和手指都长满了疥疮,走路非常艰难。在离延安不远有个叫二十里店的地方,部队奉命就地休整。党中央非常关心这支来自太行山的部队,派来了医生为大家治疗,在延安供给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送来了小米、白面和猪肉,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休整,战士的伤病全好了,还穿上了新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延安出发,三个多小时顺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一个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的地方,由于国民党对延安的长期包围、封锁,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粮食和必要的生活用品都无法运进来。整风结束后,毛主席号召延安的所有军民展开大生产运动,总后勤部警卫连除了少数战士留在延安担任警卫外,赵老和其余的战士都到了南泥湾烧炭、开荒去了。
  南泥湾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烂泥湾”,这里荆棘丛生、沼泽遍地,方圆60里多属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除了虎、豹、狼、黄羊、野兔外,更多的是蛇,经常乘战士们休息不注意时钻到衣裤里,有时拿起地上的衣服都会有蛇盘着。蚊子也特别多,一群群黑压压的一片,伸手就能抓一把。
  南泥湾,烂泥湾,荒山臭水臭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森林不见山,黄羊狼豹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延安农民唱的民谣就是当时的南泥湾当时荒僻险恶环境的写照。
  南泥湾的生活异常艰苦,刚到时没有住的地方,战士们只能自己挖窑洞解决住宿。在南泥湾垦荒三年,战士们学会了种地、纺纱、织布、学文化,不但解决了自己的温饱,还给延安边区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
  回到延安后,警卫连奉命解散,赵老调到军需库当保管员,不久就调到谭政同志身边任警卫员,一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
责任编辑:张一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