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步历史 >> 正文

八步区红色革命故事(12)——疥疮也是革命的

发布时间:2015-06-26   来源:党史办   作者:   浏览次数:
  1947年冬,中共香港分局经中央同意,在华南组建革命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组织上指示桂东特派员吴赞之仍在桂东地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当地武装,迎接桂东地区的解放。由于当时特务的活动很猖狂,外籍干部不易开展工作,只能利用本籍干部通过家庭或亲戚关系来开展活动。因此,吴赞之在香港要了苏丹、陈保民、陈灵明、谢盘石等一批贺县籍的干部回贺县工作。苏丹、陈保民两人到里松,陈灵明回马鼻,谢磐石则返公会。开始,群众基础薄弱,没有武器,又没有经验。工作开展非常得艰难。
  这些困难难不倒天生乐观的吴赞之。长期的地下工作,养成他平易近人,说话和气,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作风。他深入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克服一道道的难关。他常常身着粗布唐装,脚穿草鞋,一个地道的农民装束,来回于荔浦、蒙山、钟山、昭平、富川、贺县等地,检查布置工作。1948年9月,吴赞之来到贺县马峰,他决定在马峰住下来搞个地下活动的点,地下团员、马鼻小学教师陈灵启安排他住在农民陈祖廉家果子园的茅草房里。这茅草房实际上是堆放农家肥(即猪、牛粪,草木灰)的地方,面积也就大约六、七平方米,下面一个木头人字架支撑着,上面搭盖茅草。房内除了一张床、一张凳子外,还有一个平时烧水做饭的铁锅和两个碗、两双筷子,床上的铺盖也很单薄。严冬时节,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直往屋里灌,好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述的一样。穿着单薄的吴赞之就在这样简陋的茅草房里为“安得广夏千万间”而工作,常常冒着严寒,废寝忘食,与前来的同志秉烛夜谈,研究工作;或者点着小油灯,用纸遮挡着余光,在床上起草文件、撰写计划。也就是在这间简陋狭窄的茅草房里,吴赞之调来闭鼎新办起了桂东地下文印出版社—《胜利出版社》。当时地下党没有活动经费,群众生活又相当困难,吴赞之的生活常由马鼻小学几位教师捐助,因为马鼻小学校长王林城、教师陈灵启、陈善珍都是地下团员。每天晚上,陈灵启把送米、菜送到茅草屋里,同时用当时农民劳动时带开水用的竹筒送一筒水。第二天,吴赞之就用这筒水做饭煮菜、烧开水、洗碗、洗脸。那时学校老师的薪金是每人每月一担稻谷,有时来往的同志多了,粮食不够吃,其他的党团员就从家里拿一点来补充。菜是他们自家种的青菜,有时也有一些辣椒酱、酸菜之类的换口味菜。闭鼎新在这里搞文印,过的是隐居生活,终日见不到阳光,几天才得洗一次热水澡,加上蚊叮虫咬,身上长了不少疥疮,又痛又痒,同睡一张床的吴赞之也被传染。由于缺医少药,吴赞之白天编写材料,总是挠个不停,夜深了痛痒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闭鼎新很是难过,一直不停地抱歉,可吴赞之却笑哈哈地说“疥疮也是革命的”,把闭鼎新也逗乐了。马鼻村的革命活动搞得颇为活跃,党团组织发展也很快,一次,陈灵启来到茅草屋向吴赞之汇报工作,吴赞之听得高兴,风趣地说:“你这个马鼻,是马克思之鼻,政治嗅觉就是灵敏!”引得哄堂大笑。
责任编辑:张一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