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强化结果导向才能让“获得感”瓜熟蒂落

发布时间:2015-06-16   来源:组织部   作者:赖学斌   浏览次数:
“获得感”一词,成为“新常态”之后的一个广受群众欢迎的新流行词。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3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天津调研时说:“要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多做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什么是获得感?如何理解获得感?怎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呢?
阳光空气等自然而然存在的东西,是大自然的馈赠,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享受、获得,但是,一般来说不会让人觉得有获得感,但是如果长期雾霾滚滚,重见蓝天白云,就会让人觉得有获得感,如果长期空气污染,一朝治理成功,风清气正,空气新鲜,也会让人有获得感。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是群众原来一直向往拥有的东西,经过努力奋斗终于获得了,就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获得感,比如学生考上心仪的大学,比如群众对于住房、汽车等物品的获得,就会显得异常高兴,甚至呼朋唤友一起分享成果。也就是说,获得感不单单是得到、取得的主观感觉,还是一种取得“来之不易”的结果的主观满足感、成就感。群众的获得感,从期盼感而来,有问题才有期盼,有梦想才会努力奋斗,解决问题、实现梦想才会产生获得感,解决小问题、实现小目标会有小获得感,解决大问题、实现大梦想就会有强烈的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全方位、全息性的概念,属于“实践导向”范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标准化、任务具体化了,属于“结果导向”范畴。人民群众有可能对“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过程感受不深,但是,对于实现“梦想”、解决具体问题的这个结果感受一定会很深。因此,强调“获得感”就是强调“结果导向”,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化与实化。
“获得感”的提法的来源,可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溯源:“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里的“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就是一种具体化的目标,“福祉”本义是福利、幸福,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与“获得感”之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往”是一种“梦想”,这句话把“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特定、具体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的小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一个个群众反映的小问题,就是一个个小期盼、小向往,所有群众的期盼和向往汇聚起来,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广大人民获得“美好生活”,实现梦想,才会奏响“两个一百年”交响乐章的最强音。
当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实现的向往、梦想其实并不容易,所以,赵乐际同志提出了一条方法,就是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多做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把“走群众路线”和“获得感”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走群众路线”毕竟只是一种方法,一条道路,很容易把“走”的过程异化为形式主义,变成“走过场”。回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后续活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轰轰烈烈下基层征求意见,虽然找到了问题,却在梳理过程中把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或矛盾尖锐的问题给“筛落”了,不列为剖析的问题,不列上整改的方案;有的问题也找了,整改方案制定了,但是却迟迟不见整改的行动;有的热热闹闹大搞整改活动,但是整改结果却看不到摸不着;有的开了总结大会,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了,“群众路线”就冷冷清清了,群众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也没有人过问了。凡此种种现象,让群众反映的问题面临着层层关卡,难以解决,难于落实,最后都会有可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
如何避免为“走群众路线”而摆出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关键是要强化“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是任务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即以预期结果来发现问题、确立目标、规划措施、整合资源、执行任务、完成目标。“结果导向”所有的工作和规划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落实的,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可以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无效益运转的现象出现。
责任编辑:张一萍
最新文章